幼儿这些“无理取闹”的行为可以科学解释(家长可收藏)
发布日期2022/3/31


(我没办法把他的饼干修好)

比如,他因为饼干碎了而哇哇大哭,是因为“完美敏感期”。

还有哪些类似的在大人看来无理取闹、不可理喻的行为是可以科学解释并合理应对的呢?

01

. . . . . . . . . . . . 

(我只好让她挂脖子上往前走)

外出散步,走两步就要抱,往往不是走不动,而是迫于无奈之下对大人的妥协 (当然,确实累了或要父母抱着看高处或远处除外)

三岁的儿童实际上可以走上三里路,经常徒步的孩子甚至还能走得更远。但是他走路的节奏是和大人不一样的,他需要走走停停,太多的东西吸引他,太多的新鲜事物等待他去观察、触碰和感受,这种节奏让他感到舒服,并有效吸收关于环境的各种知识。就如《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所表达的,“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可惜大人往往没有耐心去配合,孩子又处于弱势,所以,迫于无奈,只好妥协——你不尊重我的节奏,我也不愿跟着你的节奏,所以折中与妥协—— "抱着我走”。

应对方式:

A.完全的同步互动

他走你走,他停你停;他与你互动,你就回应,他沉浸在自己走路的探索世界,你就静静陪伴。

(这俩可以来来回回走上几十遍)

B.变通的同步互动

如果赶时间,给孩子说明,然后直接抱走。如果孩子哭闹,重点不要讲道理,而是以共情进行宽慰

(抱走得了)

•  ☆  ☆ •  

以上AB两点为总的走路/散步原则。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出门就要抱的习惯,可以拒绝。拒绝时千万不要对孩子讲道理,重点在于按照AB原则重新调整和孩子走路/散步的方式。如果拒绝时孩子哭闹,以共情进行宽慰至关重要。

(“三山实验”简图)

接下来看一个“错误信念测试”实验(该实验类似于让·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这个实验折射的规律,解释下面很多孩子看似无理取闹实则完全合理的行为:

 ☆  ☆ 


这个实验折射的规律——

认知能力发展的年龄局限性,常常会让孩子(特别是五六岁之前)显示出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

                   •

对体验保持一个以上的观点是困难的——别人和自己只能有一个观点,我认为是铅笔,别人也应该认为是铅笔。

自我中心化,他们还难以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也难以正确推断别人的思维、情感或动机。

他们既不能想象别人“可能或可以有和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困难”(见[A])

也不能想象自己的观点“可能已经改变了”(见[B])

更不能想象“自己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见[A]、见[B])

这个实验能解释以下2.3.4的现象

02

. . . . . . . . . . . . 

(说好的只看“一小会儿”呢?)

五六岁之前的孩子,之前定好的规矩,临了又变卦,“耍赖” 

见以上实验折射的规律。五六岁之前,不能想象自己的观点“可能已经改变了”,所以情境变了,之前的承诺也很可能变了,比如:"之前说好了只看一集动画片,现在怎么变卦了呢?”= 试验中第一次的回答是“糖豆”,怎么后来却让人惊奇地说是“铅笔”?

这严格来讲,还不完全是耍赖,更可能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年龄局限性所致

应对方式:

A.设定规则但允许抗议

比如说好看一集,完了先鼓励孩子自己关,孩子不关,那就替他关上,他会哭,允许他哭,他打人,就抱住他。抱紧,避免他伤到自己或伤到他人,但不要抱痛他。

(抱着也就平静多了)

B.抗议哭闹的时候共情

绝不将讲道理放在首位,就是坚决执行,他哭闹的时候予以共情宽慰即可——想象你被某人拒绝是什么感受,以这样的姿态对孩子进行将心比心的共情

(我知道“被拒绝的滋味太难受了”)

03

. . . . . . . . . . . . 

五六岁之前的孩子,有时会不顾别人的看法、感受或者实际困难,而提出无理取闹的要求

比如,妈妈正在做饭,非要让妈妈陪,或者妈妈双手不空,自己不走,非要让妈妈抱。

(忙里添乱)

见以上实验折射的规律——他们还“难以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难以正确推断别人的思维、情感或动机”,

以及规律——他们还难以想象别人“可能或可以有和自己不同的困难"。

应对方式:

参照第2点的应对方式进行处理

04

. . . . . . . . . . . . 

(玩具再多依然嫌单调)

在商场,看到一个玩具就想买,而不顾这个玩具不适合或者家里有类似的 

见以上实验折射的规律——“对体验保持一个以上的观点是困难的”:我认为玩具该买,你也应该这样认为,再加之自我中心的特点,所以,你和我只能是这个观点。

以及规律——“不能想象自己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父母通过讲家里有类似的或者这个玩具不适合他而试图说服他的想法是错误的,但他不能想象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他听不进去。

应对方式:

参照第2点的应对方式进行处理

接下来再看另一个儿童经典实验。这个实验折射的规律,也能解释很多孩子看似无理取闹实则完全合理的行为:

 ☆  ☆ 

(“还是一样多吗?”)

给孩子看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球形面团,孩子说出两个面团的面一样多。然后当着孩子的面,将其中一个圆球形面团揉成长条状,大部分小于五六岁的孩子,都说长条状的面团的面变多了。

而大部分大于五六岁的孩子,才能正确地知道,虽然形状变长了,但实际上圆球形面团和长条形面团,面是一样多的。

                   •

这个实验说明——

小于五六岁的孩子的思维处于直觉水平,还不能理解守恒——虽然两个面团只是形状变了,但是量(面的多少)并没有变。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还不具备可逆性认知操作能力:这是一种从心理上逆转或反向操作的能力。

                   •

处于直觉思维水平的孩子不能把一个动作的方向逆转过来,因此,他们还想不到,如果将长条形的面团又捏回圆球形,实际上是和原来的圆球形面团的面一样多的。

认知能力不具有可逆性,所以五六岁以下的孩子,会“顽固”地坚持某种顺序、某种秩序,这样才觉得是对的,更觉得是安全的。

这个实验能解释以下5.6的现象

05

. . . . . . . . . . . . 

(“顺序又错了!”)

先干某件事,才能再干另一件事,本来两件事先干后干都一样,但孩子特别纠结于以前形成的固定的顺序

比如,外面玩了回到家,习惯了先吃零食,再换掉外面玩脏了的衣服。但是如果你非要让他先换衣服,再吃零食,孩子很可能要闹。再比如,以前都是吃过晚饭洗澡,今天改为晚饭前洗澡,幼小的孩子也很可能不干。

你觉得不可理喻,但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会这样认定:顺序就是先吃零食,再换衣服,直接换衣服,就跳过了零食,所以不干。顺序都是晚饭后洗澡,今天却在晚饭前,所以不干。

给他解释,也可能无用。这是由年龄局限造成的思维的不可逆决定的

应对方式:

A.完全的同步互动

尽可能去尊重孩子的秩序感,这样非常有助于增强他的安全感。

B.变通的同步互动

如果现实状况不允许完全尊重孩子的秩序,那就简要地给孩子说明,然后按照现实要求去做。如果孩子哭闹,决不可将讲道理放在首位,而是将共情放在首位。共情是孩子“感到安全”的极为重要的来源——即便拒绝了他

06

. . . . . . . . . . . . 

有时东西非要按照他的要求来放。有时坐电梯,如果不是他按的电梯按钮,非要下去重坐一次,自己按

(电梯,必须自己按按钮)

你放我放都能放好,你按我按都能坐电梯上来,都是守恒的——达到了同样的目的。但你放东西时,不是按照我想象的顺序或秩序来放的,你按了电梯按钮,和我进电梯前想好的先进电梯、接着我来按楼层按钮的设想(秩序)不一样,所以我必须重新下去坐一次,并且必须由我来按按钮。

这些都是思维不可逆所致,随着年龄增加,思维的从前运算阶段逐渐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都会自然消失。

不过并不是说针对这些行为就放任自流,也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处理方式如下

应对方式:

参照第5点的应对方式进行处理

07

. . . . . . . . . . . . 

(就要扔!)

“干坏事”时,你越厉声禁止,他越会好像“报复性”的干得更起劲

比如,“不准将东西往桌下扔!”——温和说,他不听,如果大声禁止,他可能越要扔。

                   •

主要两个原因:

1.通过体验自我掌控感,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2.孩子使用语言指令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一般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约3岁):他人的言语指令能激发孩子进行一项活动,但是很可能不能有效让他停止一项活动。比如,让他扔东西,他会扔,但是,喊他“停”,他还会继续扔几下。

第二阶段(出生到约4岁):喊他“停”的时候,音越大,越会激化他,很可能他扔的次数就越多、越要扔。

第三阶段(到了约5岁):到了5岁左右,孩子才能有效的运用语言指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应对方式:

A.将“不准做…"转换成“我们去做…”

将禁止性言语指令转换为引导性的、建设性的言语指令。

B.态度坚决,言语温和

底线绝不能触及,态度坚决,但不能以发脾气的方式,让孩子遵从。


而部分人的困难就在于,无法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会嵌入到情绪中进而做出让孩子害怕的事情。对于情绪进行体验的姿态,有三种:嵌入、心智化、觉察。后两种是促进情商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具有后两种情绪体验姿态的人也比较少,所以情商高的人相对较少。后两种姿态要么被本身具有心智化和觉察能力的父母巧妙培养出来,要么正确自省或者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培养出来。

以上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无理取闹行为,简要指出了蕴含的深层原因及应对方式,有助于养育者更好地理解孩子,避免误解并伤害孩子。针对孩子的这些看似无理取闹实则蕴含了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行为,也提供了一些简明的处理方式,供参考。


(图文引用于网络)



THE

END



推荐阅读

人类婴儿比成人多99块骨骼,这意味着什么?

走进幼儿园原木生态装备(二)—— 汇聚自然材质



我们相信幼儿园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任老师;我们坚持幼儿园环境应该是儿童最喜爱的游戏场;我们倡导文化引领、生态自然、互动有趣的环境理念;我们以“建构精彩童年”为己任;我们因成就园所而成就自己!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武汉蓝魔方幼儿园环境解决方案供应商

(文章属原创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