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这样引导孩子过地道春节(@家长)
发布日期2022/2/1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社会历史到家庭传统,从传统习俗到核心价值观念,很多美好的东西都需要被传承。幼儿园便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阵地,有义务帮孩子们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习俗、绚烂的节日文化。

至于这个寒假里的春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历时最长、仪式最隆重、民族最重视的节日,我们可以这样做:


不断铺垫,科普春节常识。

春节(新春,过年),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①春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中秋节)之一。春节节期一般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其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也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种收集,讲好传说故事。

传说一: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

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人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

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

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

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  ★  ☆

传说二: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

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说条理清晰、有章可循。

☆  ★  ☆

传说三: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尽情参与,感受传统习俗。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是临近春节的最后一月。中国过年有很多传统习俗,每天干什么老祖宗都已经安排好了。所谓的年味儿,也是从一个个习俗中散发而来的。

先来看一首年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沥沥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1.【腊月初八 - 腊八节】

关键参与:熬粥+赠粥

周易五行理论认为,绿色属木,主肝胆;红色、紫色属火,入通与心;黄色属土,入通于脾;白色属金,入通于肺;黑色、蓝色属水,入通于肾。腊八粥的食材五行俱全,对五脏具有补益作用,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可入选食材:花生、大豆、绿豆、赤小豆、芸豆、蚕豆、核桃、粳米、薏米、小米、大米、桂圆、龙眼、红枣、桂花、红薯、松子、乳蕈、白果、百合、莲子、柿子、板栗、蜜饯、......等等,各地各家各有不同。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从这一天就拉开了序幕。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对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仪式。

宋代时,每到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在宫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宫女侍从、文武大臣赏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粮、干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用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2.【腊月二十三 - 祭灶】

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善恶行。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要“祭灶”,祭灶时要陈设供品,香烛,供品中最突出的大多是糖瓜,晋北地区则习惯用饧(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所以民间的谚语当中,有“二十三,吃饧板”一说。

 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吃后嘴被糖、饧粘住,让灶王爷嘴变甜,向玉帝多说好话,不向玉帝说坏话,免生是非。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3.【腊月二十四 - 扫尘】

关键参与:卫生大扫除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 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 ,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 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4.【腊月二十五 - 糊窗户】

关键参与:了解旧时建筑

旧时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容易破。在腊月二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调制浆糊,修补窗户上的漏洞。现在不用再补窗户了,大多数遵从习俗的人,会在今天擦洗玻璃,想来也是“糊窗户”的意义延续,擦好窗户以备过两日贴窗花。

“二十五,磨豆腐,全家能文又能武”。因为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字谐音,所以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还有磨豆腐的习俗。


5.【腊月二十六 - 炖猪肉】

关键参与:观摩宰年猪

城市孩子可以随大人到自然基地观看和参与感受很多民俗活动,比如打糍粑、做豆腐、宰年猪,当然,前提是提前为孩子做相应知识铺垫,引导愉悦体验。害怕宰杀场面的,可回避。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的传统民俗是“炖猪肉”。民间会在这一天杀年猪割年肉,将养了浑圆肥润的年猪宰杀腌制好,春节宴请的时候,就用自家鲜美可口的猪肉招待客人。


6.【腊月二十七 - 宰公鸡,赶大集】

关键参与:观摩宰公鸡+赶集

宰公鸡可能有的孩子不乐意观摩,但是备年货的全过程其实都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共同置办,哪怕只是给出意见建议。总之,置办年货有什么讲究、怎么挑选、怎么沟通、怎么算账等,孩子有必要经历这种浸透式“耳濡目染”。

宰公鸡是备年货的一种。因为“鸡”与“吉”谐音,杀“鸡”是说百姓期盼吉祥,杀鸡过年主要是期盼来年吉祥如意、大吉大利!老人们有个说法,就是二十七宰的须是公鸡,而不能是母鸡,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很久以前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认同了男子为大的观点,认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过年这么隆重的节日,自然就要宰一只公鸡了,而且公鸡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地显着气派。

另外,家庭主妇是舍不得宰杀母鸡的。因为乡村妇孺常常和鸡鸭相依为命。家里少了油盐钱,拿几个鸡蛋鸭蛋去换油盐。女人要买个针头线脑的,也是打鸡蛋鸭蛋的主意。有些家庭甚至把孩子的学费都寄托在鸡鸭身上。还有一个传说,说公鸡是化身在人间报时的吉神,宰了它就能让它回天庭休息,给玉皇大帝报这家人是否勤劳。所以,腊月二十七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宰鸡日。

当然,杀鸡也是有讲究的,就是过大年不能动刀剪,鸡肉好吃,自然需要提前宰好。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儿。因为,鸡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按照老习俗,过年杀鸡也是有要求的,通常要杀体形硕大的鸡。杀鸡时鸡脖子上的刀口要平整,鸡血沿着刀锋,流入一碗清水里。扯了毛后,不可开膛,只从腹尾部开一小口,掏空内脏。整只鸡煮熟后,黄澄澄的,十分诱人。将它放在一只篮子里,大年初一时,主人提着,还要端着一壶酒四处敬献:敬天、敬神、敬土地爷、敬祖宗。所以,这只鸡必须有一点儿看相。

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除了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置办年货。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非常热闹。


7.【腊月二十八 - 打糕蒸馍贴花花】

关键参与:制面食+剪贴窗花

大人做任何过年的面食,孩子都可以全面参与的,纯观看也行,打下手也好,都是一种积极参与。另外,剪窗花、贴窗花那就更适合与孩子合作进行了。

多数地方在腊月二十八这天,都要赶制过年的面食。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部分地区有俗语“大年三十贴窗花,没日子了!”于是窗花应在二十九前贴好,三十的时候小小补一下,意为“添福”。所以,一般是腊月二十八贴窗花(但是有的地方也有“二十九,贴倒酉”之说)。

老人住的窗户,窗花内容以花草动物为主,图个身体硬朗;已婚未育的小媳妇窗户只能贴花草。窗花里有龙、虎、凤、鸡的,应该把龙贴在虎上方,凤贴在鸡上方,不要贴的太近。它们都是不相容的。窗花尺寸不宜过大,注意镂空透亮,象征好运气来临。贴窗花的位置一般在冲着外面的门或窗玻璃的上面,这样从外面看起来喜庆,而且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室内贴窗花,例如卧室通往客厅的门玻璃上,也是非常喜庆的。贴窗花大多数采取正着贴的方式,如果有特殊的窗花,例如福字,财字等,可以倒着贴,寓意着财到福到,让人一看就可以明白里面的意思,如果是其它图案,正着就好。如果是两扇对称的门,最好选择大小、花样相同的窗花。当然,如果两幅窗花内容能够连起来,也可以贴不同图案的,例如幸福,吉祥,喜庆等窗花,此类合并起来具有好的寓意,也是可以的。


8.【腊月二十九 - 小除夕】

关键参与:查漏补缺+家置酒宴+户外焚香

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有年三十儿的时候,腊月二十九又被称为小除夕。遇到腊月为小月,二十九这一天就是这一年最后一天,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所以,从小年到除夕,腊月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要进行这天应该进行的事情,还要查漏补缺。在往年,这一天要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9.【写春联】

关键参与:写春联(文字游戏)+贴春联

腊月二十三过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写春联。以前,大门上的春联,是一个家庭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连珠。它考验着一个人的才识和修养,是一项有趣的文字游戏。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中国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一般来说,春联从腊月二十三之后就开始贴了,一直到大年三十吃年夜饺子之前都可以,大年初一就不能再贴了。

关于最适合贴春联的时间,民谚是这样讲的:

二十八,贴花花,围着锅台把面发,新年贴春见喜联,来年一路准发家。这是一个兴家旺财的好日子。

二十九,春联贴来、桌上酒,辞旧迎新庆团圆,全家多福又多寿。这是一个多福多禄多寿的好日子。

三十(除夕),除夕日、把春贴,百神下界来镇守,吓得年兽掉头走。这是一个辟邪转运的好日子。


10.【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故又称年三十晚。“除夕”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即所谓的“岁穷月尽”。

☆  ★  ☆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除夕是新旧交替之际,所有活动都是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  ★  ☆

★守岁,俗称“熬年”。守岁的习俗在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守岁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人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说说笑笑,叙旧话新,温馨无比,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晚苹果是少不了的,寓意“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上一盆饭,叫“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有黄有白,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这叫“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根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我国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在除夕晚上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年夜饭在古代人中的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既享受佳肴美食,也享受那份快乐祥和的气氛。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王安石《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燃放爆竹污染环境,易引发火灾,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现在全国已多个地方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我们要遵守当地禁放、限放管理规定,文明过年。

★祭祖  古时,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礼俗很盛。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各异,而大多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点上香烛,倒上美酒,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山西吕梁山区有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他们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各地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的除夕守岁,要等到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摆上供品,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的富寿越长,孝心越大。


11.【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用心品味,享受春节美食。

我国民族众多,各地习俗不同,使华夏文明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对这农历新年第一餐非常讲究,虽然吃法都不一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1.【春节饺子】

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包含着很多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守岁时包,子时辞岁时吃,称为“更年交子(饺子)”。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2.【春节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动物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3.【春节春卷】

春卷,又称春饼、薄饼,是汉族民间节日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历史悠久。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的。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有关春卷的谚语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里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春天,有迎春喜庆之吉兆。


4.【春节汤圆】

汤圆是中国汉族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一说春秋末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5.【腊月初八 - 腊八节】

传统习俗中,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要准备好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6.【屠苏酒】

据说是我国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将其流传开来。屠苏,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来,年纪越大的越后喝。原因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这种先少后长喝屠苏酒的风俗一直传到后代。据说于正月初一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7.【元宝汤】

元宝汤,即馄饨,因其形似元宝,故称“元宝汤”。吃馄饨寓意招财进宝,象征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一般或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或以羊肉、白菜为馅。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中午要喝元宝汤。


8.【七宝羮】

旧俗,农历正月初七日要采七种菜蔬拌和米粉作羹,称“七宝羹”。由于各地物产不同,“七宝羹”所用的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一般常见果菜包括芥菜、芥蓝、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总结出来就是四个字:精、美、情、礼。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春节的序慕早已打开,年味儿越来越浓,乡村的人们忙于去陈迎新,开始杀年猪、宰公鸡、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赶集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烈。很多活动是孩子可以直接参与的,当然也有一些地域特色的过年民俗活动是可以让孩子初步知晓的,比如河南、山西的“铁花四射庆丰年”,川渝的“火辣辣烧龙灯”,这都是我们可以带孩子感受的中国特有的民俗魅力,第一“春节印象”。



THE

END



推荐阅读

开学啦!专业设计师派送8套实用幼儿园环创方案,拿走不谢

风向标 ¦ 自然游戏场,这才是幼儿园环境打造的不二法门!



我们相信幼儿园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任老师;我们坚持幼儿园环境应该是儿童最喜爱的游戏场;我们倡导文化引领、生态自然、互动有趣的环境理念;我们以“建构精彩童年”为己任;我们因成就园所而成就自己!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武汉蓝魔方幼儿园环境解决方案供应商

(文章属原创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